腸肝保健與胃食道逆流(GERD)

胃酸低下與胃食道逆流

有一種與傳統觀點相反的說法認為,胃食道逆流(GERD)的主因並非胃酸過多,而是胃酸分泌不足。研究觀察到,隨著年齡增長,胃酸分泌量會下降,而 GERD 的發生率卻會上升。此外,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也常伴隨胃酸不足的情況。

胃酸的一大功能是抑制胃部及小腸上段細菌的過度生長。當胃酸不足時,細菌容易在小腸中繁殖,並發酵碳水化合物,產生氫氣或甲烷等氣體。這些氣體會增加腹腔壓力,將胃酸推回食道,引發逆流。剛吃飽就躺下、暴飲暴食或腹部肥胖也會增加腹壓,加劇症狀。

此外,胃酸不足會影響胰腺分泌,使碳水化合物消化效率下降,進一步破壞腸道環境,促進小腸細菌增生,惡化胃食道逆流。

小腸細菌過度生長(SIBO)與腸躁症(IBS)

小腸細菌過度生長(SIBO)在 IBS 患者中相當常見。與細菌密集的結腸相比,小腸中的細菌量原本應該很低,但當細菌異常繁殖時,就會出現 IBS 典型症狀,包括噁心、腹脹、腹瀉、營養不良、體重下降、賀爾蒙失衡、情緒波動、焦慮與疲勞。

膽汁對抑制小腸細菌生長至關重要。它由肝臟分泌進入十二指腸,幫助乳化脂肪,促進脂肪酶分解。膽汁具有「兩親性」特質,既親水又親脂,能像肥皂一樣破壞細菌的脂質細胞膜,降低小腸細菌量。而人體細胞因具備膽汁酸轉運蛋白,能避免受膽汁傷害。

迴腸位於小腸末端,緊鄰細菌濃度極高的結腸,因此需要防止細菌逆流進入。當膽汁酸進入迴腸時,會與 FXR 受體結合,啟動膽汁回收並促進抗菌肽分泌,抑制所有細菌生長(共生菌也包含在內,因為它們在迴腸中更容易過度繁殖)。

此外,腸道鹼性磷酸酶(IAP)是維持腸道健康的關鍵酶。它能修飾細菌內毒素(LPS),使其無法被免疫系統辨識,進而調節發炎反應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