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, 不只是腸胃問題

小腸細菌過度生長(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, SIBO)是一種臨床病症,其特徵是在小腸內細菌數量異常增多、菌種組成改變,或兩者同時發生。

📌 區分說明

  • 細菌數量增加:小腸細菌數量可達 10³–10 CFU/mL,但確切診斷標準尚有爭議,有些專家以 10 ³ 為切點,有些則採 10
  • 菌群結構改變:不只是數量問題,細菌組成的質變同樣影響健康。
  • 異常移位:菌群可能由大腸反向進入小腸,造成定殖失衡。

在正常情況下,胃酸、胰酶、腸道免疫系統、小腸蠕動、迴盲瓣以及腸道屏障,都能防止細菌過度定殖。但當這些防線出現破口時,SIBO 就可能發生。

SIBO 對健康的多重影響

1️ 營養吸收與代謝失衡

  • 消化吸收障礙:細菌過度發酵碳水化合物,產生氣體與代謝產物,干擾營養吸收,尤其是維生素 B12、B1、B3、脂肪與鐵質。
  • 維生素與代謝物異常:可能導致葉酸、維生素 K 升高,並出現 D-乳酸酸中毒。脂溶性維生素(特別是維生素 D)吸收不良,進一步影響骨骼健康。
  • 膽汁酸代謝受損:過早去結合的膽汁酸會促進肝臟氧化壓力與膽固醇生成,增加高脂血症風險。
  • 能量利用改變:與肥胖相關,可能因腸道菌群更有效提取能量,加上腸道蠕動變慢,導致體重上升。

2️ 系統性炎症與免疫影響

  • 腸道通透性增加:LPS(脂多醣)進入血液,引發全身炎症,影響心臟與免疫反應。
  • 免疫活化:炎症指標如 TLR2、TLR4 升高,促進慢性炎症。
  • 跨器官影響:
    • 心臟:加重心衰竭、增加血栓風險。
    • 肝臟:與脂肪肝、肝硬化、甚至肝癌風險上升相關。
    • 腎臟:慢性與急性腎損傷患者更易合併 SIBO,並加重腎功能惡化。
    • 皮膚:可能與痤瘡、酒糟、牛皮癬相關,透過「腸-皮膚軸」影響發炎反應。

3️ 神經與心理健康

  • 腸-腦軸:菌群失衡改變神經活性分子與免疫訊號。
  • 神經退行性疾病:與阿茲海默症、帕金森氏症相關,可能影響藥物吸收與神經發炎。
  • 情緒障礙:色氨酸代謝改變,血清素生成受阻,與焦慮、憂鬱有關。

4️ 其他疾病關聯

  • 甲狀腺功能減退:蠕動減慢、菌群失衡,增加自身免疫疾病風險。
  • 遺傳疾病:如囊性纖維化、家族性地中海熱患者更易合併 SIBO。
  • 癌症:與胃腸道癌、胰腺癌、膽管癌等有關,可能促進腫瘤進展。

🔍 總結
SIBO 不只是腸胃不適,更可能透過營養吸收、免疫反應、代謝途徑與神經系統的交互影響,牽動全身健康。了解並早期識別 SIBO,有助於針對性處理,減少併發症風險。

資料參考:

Roszkowska et al. 2024,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(SIBO) and Twelve Groups of Related Diseases—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, Biomedicines, 4, 17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